栏目分类

热点资讯

你的位置:安博体育推荐 > 新闻动态 >

从攻守双方都严重的内卷看诸葛亮的第五次北伐

发布日期:2025-04-16 01:29    点击次数:178

蜀汉建兴十三年二月,公元234年4月,带着先主的谆谆嘱托,满朝文武的殷切期盼,后主以举国之力的支持,更是为了“兴复汉室,还于旧都”的伟大理想,诸葛亮开启了他人生的第五次北伐。

尽管面对的是国力十倍于己的强大对手,但怀揣着“茅庐承三顾,一诺竭终悃”的人生信条,北伐的梦想再一次化为熊熊烈焰,沸腾的热血将再次穿越秦岭的山河谷道,书写蜀汉最后的倔强。

为了支撑这次北伐,诸葛亮再次用了三年时间休养生息,有了前四次北伐的经验教训,蜀汉交出了这样的全新战略规划:

第一次北伐启用新手马谡,导致街亭兵败,从此诸葛亮事必躬亲;第二次北伐围攻陈仓,粮尽而退,这次蜀汉又屯了三年的粮食;第四次北伐启用木牛运输粮草,效率还是不够高,这次升级成流马(注1);割了上邽的一茬小麦仍不足以支撑大军,这次蜀汉准备好了就地屯田。

自从诸葛亮上次北伐撤军,曹魏方面就开始着手做准备了。有了上邽小麦被诸葛亮抢收的阴影,司马懿的军师杜袭、督军薛悌提前做了请示:明年诸葛亮再来这么一出怎么办,是否提前往陇右调粮呢?

年龄、经验、体力精力正是黄金年龄的司马懿笑着否认了属下的提议:诸葛亮两次走祁山道攻陇右,皆因关中的及时救援而失败;走陈仓道围攻陈仓城,攻城又不是蜀汉的强项,诸葛亮再尝试这两条路的可能性不大。

展开剩余95%

鉴于上次北伐蜀汉展现的强大野战能力,司马懿断定诸葛亮这次再来,必然是选择一条进入关中的捷径,再次择机野战。

即使需要调运粮草,也不必太急,纵观诸葛亮前四次北伐,只有第一次和第四次是大规模军事行动,因此司马懿料定没有两到三年的准备,蜀汉没有卷土重来的实力。以上是近三年来双方各自的备战情况。

果然,这一次的北伐,诸葛亮的主力部队选择了走褒斜道并驻扎在斜谷口西北,渭水南岸的五丈原,而且蜀军没有沿着渭水东进威胁长安,这样的部署让严阵以待的司马懿松了口气。

诸葛亮第五次北伐整体路线图,来源于地缘看世界

按常规套路,蜀汉依然解决不了补给困难,择机野战曹魏不和你玩的窘境。这一次,蜀汉的战略意图依然是“换汤不换药”,只是司马懿还没有完全猜透诸葛亮卖的到底是什么“药”。

这次北伐,蜀汉压上了自己全部的家底:全国可以动员的总兵力十万,悉数投入这次的北伐行动。

由于兵源充足,诸葛亮这次敢于分兵三处,以自己和姜维为本部驻扎于五丈原。魏延率领一部走褒斜道上的一条小路“绥阳小谷”屯于西侧。孟琰率领的“虎步兵”驻守在西侧。此外,杨仪还带领一部分兵力部署在褒斜道出口,来确保补给线的安全。几部兵力互为犄角,可以说万无一失。

诸葛亮第五次北伐,蜀汉与曹魏双方兵力部署图,来源于地缘看世界

这次军事行动,一向谨慎的诸葛亮敢于动用全国的兵力,底气是从哪来的呢?我们透过一些信息来知晓其根底。

一是“虎步兵”的统帅孟琰是南中昭通人,大家熟知的孟获是建宁人,虽然两人不是同一个地方的,但有可能同宗同族。用南中人士出任此次北伐的中高级将领,可见南中的叛乱已经得到了彻底解决。诸葛亮当年担心“南人复反”的顾虑没有了,那也就没必要再设置重兵布守在南方。

二是为了响应诸葛亮的北伐,同年五月,孙权亲率大军十万(孙十万的名字不是白来的)围攻合肥(中路)。东吴还由大将军陆逊、诸葛瑾率领万人的部队进攻襄阳(西线)。另一支部队沿苏北水道进攻广陵(东线,今扬州市辖区)。

从东吴的安排来看,非常够意思了,这得益于诸葛亮多年来的外交工作。从支持孙权称帝,到双方画定“二分天下”的大饼,再到多年来双方各个层面使者的互访,孙权没有理由不尽全力支持蜀汉,更不会再对蜀汉有别的想法。因此,驻守于永安、江州防备东吴的重兵,诸葛亮也可以悉数调往北伐一线。

接下来,轮到蜀汉的第二大克星郭淮出场了(谁是第一,请各位参阅我之前的北伐文章)。针对诸葛亮的部署,郭淮急着向司马懿提议:自己率领陇右的主力迅速驰援关中,驻军于渭水之北,与诸葛亮隔河对峙。

司马懿一开始没太明白郭淮急切的心情,通过几番交流,郭淮讲清了其中的利害:细数诸葛亮的数次北伐,其目的从来没打算直取关中,而是先拿下曹魏相对边缘的土地陇右,进而一点点蚕食关中。

郭淮敏锐地意识到,诸葛亮这一次很有可能只换了汤(毕竟这是蜀汉头一次进驻关中并作出决战的架势),而没有换药(实际目的是通过五丈原渡过渭水,占领以岐山县为中心的据点,把凤翔、陈仓这些城邑与关中东部的长安彻底隔绝),再次实现隔绝陇右的目标。

有的读者好奇,关中平原自古“土地广袤”,为中国第四大平原,一马平川,如何通过几个据点实现“隔绝”呢?通过地缘结构图,我们不难看出,关中平原与今天山西的临汾、运城盆地实际为同一地形板块,特点是两端窄,中部宽。

关中平原与运城、临汾盆地整体形状示意图

而诸葛亮驻扎的五丈原以及准备夺取的岐山、陈仓一带,位于这个地缘板块西部的顶端。即使算不上“千军万马过独木桥”,蜀汉的主力依然可以依托快速收缩的地形,隔绝曹魏的联络线。

关中平原西部,诸葛亮试图夺取岐山、凤翔、陈仓等,在这一狭窄地段形成犄角之势,堵住曹魏对陇右的增援

如此操作,陇右将再次陷入孤立无援的局面,还得赔上岐山、凤翔、陈仓。由于沟通及时,准备充分,就在诸葛亮于五丈原扎好营,渡过渭水来抢岐山据点的时候,郭淮已经率领陇右的主力提前布置好了防线。

有了郭淮的死守,加上司马懿这边的牵制。诸葛亮除了稳稳地驻扎在五丈原,夺取岐山隔绝陇右的计划算是失败了。

诸葛亮与郭淮隔渭水对峙示意图,底图来源于地缘看世界,本人后期制作

看着河对岸的郭淮,诸葛亮气不打一处来:当年刘备亲征汉中,主帅夏侯渊被斩杀,是郭淮力荐张郃任临时主帅,迅速稳定了局面;诸葛亮第一次北伐,陇右五郡投降了三个,郭淮迅速退守上邽,牵制了蜀汉的主力,诸葛亮只好分兵给马谡去守街亭,为张郃的支援争取了时间和胜算。

诸葛亮第三次北伐,意图用武都阴平来引诱郭淮主力聚而歼之,再反攻陇右,被郭淮识破,诸葛亮只拿到了鸡肋;第四次北伐,诸葛亮抢收了上邽的小麦,反倒是曹魏出现了粮草短缺的窘境,是郭淮依靠在这一地区的多年经营,在羌胡那里征集了一批粮草,解了司马懿燃眉之急。

这一次,又是你。除了张郃,恐怕最“妨”诸葛亮的,非郭淮莫属。当然,我们把这种现象当成个笑话看看也就行了。通过双方三年的备战,到战事初期各自的部署和应对,我们不难发现,诸葛亮的北伐用用一个词汇来形容,就是已经严重“内卷”了。

综合国力相差巨大,决定了诸葛亮不能冒险;偏安一隅,又有秦岭阻隔,能选择的路线极其有限;先后四次北伐,蜀汉虽然提升了战斗力,进行了科技创新,丰富了策略,但同样的大招第二次使用,其效力必然减半。

也就是说诸葛亮的北伐,所有的路线、方法、战术、自身的短板,已经到了魏国下层官兵都倒背如流的程度。

不过没关系,在那个年代,虽然还没有内卷这个词汇,想必诸葛亮也知道怎么应对“内卷”。这就是第五次北伐的新词汇——屯田。既然双方都知根知底,那就只有在对耗中去寻找战机了。

说到屯田,它首创于西汉,当时仅是为了实现边疆驻军的自给自足。到了东汉末至曹魏时期,屯田政策日臻完善成熟,不但解决了军队的就地补给,曹魏还通过制定政策法规,让屯田成为了国家的一项财政收入。

让我们回到蜀汉北伐的一线战场。毕竟是在别人家门口种地,所以还是得把宣传、共建工作做好。

这方面蜀汉还是有比较好的人设,因为这个政权一直比较有人情味儿:对有过失的官员从不赶尽杀绝(注2);对有“杀父之仇”的东吴政权,双方照样可以为了利益重新穿一条裤子;更重要的是,这个政权多年来对拿下的土地从未屠过城。

善待有过失的官员,对合作伙伴不计个人仇怨,珍惜民众资源。有了这个良好的基础,诸葛亮大胆采用军田与民田杂处的模式。能够做到和敌国百姓和睦相处,我想除了良好人设和“军纪严明,秋毫无犯”之外,还有几点更重要的原因。

一是历经汉末三国,关中地区战乱频繁,人口锐减,土地荒芜现象严重。蜀汉的军田想必是当地百姓无力开垦的荒地,这样一来,军田的开垦等同于拓荒,对当地百姓可以说无害甚至有利。

二是那个年代曹魏已经实行了“九品中正制”(注3),底层百姓想搞个“农转非”,甚至晋升入仕途简直比登天还难。因此对于世代只能种地的老百姓来说,“家国情怀”在那个年代是比较淡的,这也为蜀汉屯田没有遭到太大抵触提供了客观条件。

三是诸葛亮一定把军民共建工作做到家了。如果用今天的视角来推测,对于愿意配合蜀汉屯田并鼓掌欢迎的,每家每户发点鸡蛋、卫生纸和毛巾便可带来威胁恐吓达不到的效果。

对于表现突出的住户,给几件特产蜀锦(注4)对蜀汉来说也不是事。这东西在三国时期不但是特产,更是硬通货。

成都蜀锦织绣博物馆藏:蜀江锦愿。这玩意当年要是到了关中老百姓手里,想是极好的

直至此时,司马懿才全搞清楚,诸葛亮这次换汤不换药的锅里到底是什么“药”。原来在旧有配方的基础上,诸葛亮这次把药效定在了“治疗长期慢性病”,照这个方子吃下去,蜀汉真是打定了在关中安家的准备了。

不敢主动出击的司马懿坐不住了。通过观察,司马懿看中了蜀汉相对薄弱的东部驻军。说是相对薄弱,主要是孟琰的这支部队不是主力,其次是孟琰的驻地位于武功水(斜水)以东。

蜀汉孟琰所部及曹魏司马懿兵力部署示意图,底图来源于地缘看世界,本人后期制作

这条渭河的支流在褒斜道出口呈南北走向,在地缘角度来说,就把孟琰与诸葛亮的主力部队隔离开了。蜀汉野战能力再强,我曹魏关中加陇右的总兵力,还怕你一支单独的偏师不成?

这是此次北伐,司马懿唯一一次主动出击。但他再次低估了蜀汉的野战能力,也忽略了一向谨慎的诸葛亮敢于让孟琰单独驻扎,肯定是有相关预案的。

我们先来说说孟琰率领的这支虎步兵是什么概念。之所以不再加引号,是因为这支部队总人数不多,但战斗力配得上他的名字。这是一支由五千余人组成的部队,由姜维亲自在汉中训练多年,从实战水平来看,战斗力可以与王平带领的“无当飞军”(注5)想媲美。

单纯从军事水准来看,姜维无论是在后三国时代的历次北伐,还是在司马昭三路大军伐蜀时其采取的应对措施,都是无可挑剔的。

如果把时间往前倒,诸葛亮当年收降姜维后,曾经给蒋琬写信,夸赞姜维“忠勤时事,思虑精密,永南、季常(马良)诸人不如也”。

我们不要单纯认为这是一次普通的书信往来,这等同于诸葛亮暗示乃至逼着自己的行政工作继承人蒋琬,将来军事工作的继承人就是这小伙子了!

从前因后果看,由姜维训练出的这支虎步军,战斗力一定非常强悍。把这支队伍交给孟琰指挥,一是因为姜维这次有更重要的任务。二是孟琰出身南中,论作战能力也不是怂主。三是这样的任命,有助于搞好民族团结,拉拢南中的豪族。

从这样的安排我们不难看出,事必躬亲的诸葛亮,做事情真的是细致周到、面面俱到。

面对司马懿对孟琰所部的猛攻,蜀汉早有准备:在稳住阵脚,抵挡住司马懿第一波攻势的同时,蜀汉的新式武器“连弩”再次派上了用场,上次北伐让张颌殒命的就是它。相对于普通士兵的弓箭,连弩有射程远、箭速快、频率高的特点。

现代复原的连弩工作原理,来源于地缘看世界

这让持续对孟琰发动冲击的曹魏军团十分头疼,武功水西侧源源不断射出的弓箭,成了孟琰防守时的最佳掩护。与此同时,联络武功水东西的桥梁架设工作也很快竣工,孟琰不再是被隔离在东侧的偏师。

见初战不利,司马懿迅速调整策略,又回到了死守不出的老路。面对蜀汉大大小小前后五次北伐,作为防守方的曹魏,也同样陷入了严重的“内卷”:

明知道蜀汉会一次次卷土重来,自己只能坐等下次;想转守为攻,又要面临同蜀汉同样的问题,那就是穿越茫茫秦岭进行补给的包袱就得由自己背;面对整体实力远不如自己的蜀汉,单兵作战、野战能力又不如对手;兵源数量数倍于蜀汉,但拿得出手的将领,相对于蜀汉的魏延、王平、姜维反倒逊色许多。

所以相对于蜀汉,曹魏更尴尬:他们内卷到只能龟缩防守、死磨硬拖,还得任凭对手在自己的家门口堵着门跳广场舞。而这一次,曹魏居然内卷到眼睁睁看着诸葛亮在本家自留地开荒种田,团结和发动群众。

面对攻守两方都十分严重的内卷,这次主动出击的依然是诸葛亮。既然能和你耗下去,我就不着急了。但是办法依然要有,只要你敢和我正面对抗,这次压上全部家底的蜀汉,总兵力还真不逊于曹魏。

因为此时的东吴已经三路大军出击,惊的魏明帝曹叡御驾亲征,去对付东吴了。因此推断,曹魏支援西线战场司马懿的兵力是有限的。

面对再次龟缩不出的司马懿,诸葛亮也使用了非常规手段,就是大家熟知的给司马懿送去女人的衣服以示羞辱。尽管有之前数次主动出击的失败教训,尽管通过这些教训,众将已经基本认可了司马懿坚守不出的战略。

但面对这样的羞辱,从古代外交礼节来看,从给下属一个交代的角度看,司马懿都要有所表示。司马懿压制住怒火,让自己先冷静十分钟,随后召开军事会议,扬言要和诸葛亮拼个你死我活。同时向皇帝曹叡打了请示报告,言诸葛亮不讲国与国之间起码的外交礼节,这是对前线将士,更是对您的不尊重。

收到请示的曹叡非常聪明,他清楚自己需要配合司马懿演好这出“双簧”,便立刻遣使持节来到一线,严厉告诫司马懿继续坚守。

有了尚方宝剑,司马懿的底气更足了,也更沉得住气了。

“大都督,打吧!大都督,快下命令吧,咱们和诸葛亮拼了!”面对继续请战的下属,司马懿坚定的说到:你们要干什么?诸葛亮就乐意咱们和他拼。我们的任务是什么?就是拖住敌人,能多拖一分钟,就是一分钟的胜利!

面对诸葛亮的激将法,司马懿教育完下属,咬着牙根心中暗暗发誓:诸葛亮,我要是理你,就算我输了。

诸葛亮也早看穿了司马懿这出双簧,他坦率的表示,打不打,在司马懿,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,有必要千里迢迢去请示最高领导吗?

这才是高手之间的过招,你来我往,对方的路数早已看穿,双方都能从容应对。这对儿三国时期的“梅罗双骄”开展的世纪对决按说注定会打满全场,让我们大呼过瘾。

但上天不会再给诸葛亮时间了。

公元234年10月,当萧瑟的秋风携裹起漫天的黄沙枯叶,辕门外半卷的红旗伴着大漠风尘,黄昏的日色忽隐忽现,诸葛亮病倒在了北伐一线。

自知时日无多,诸葛亮开始安排后事。除了部署如何撤退之外,他上书后主刘禅,表达了自己的遗愿。

书中,除了表示自己即将不久于人世,再次请谏后主“存仁心于寰宇,提拔隐逸,以进贤良”之外,还特意表明,自己家里还有点田产,够子孙吃喝的,您也不要心疼臣而额外赏赐。

后主接到消息大惊失色,一是“天塌了”,谁能接手这个摊子。二是君臣二人感情是真挚的,诸葛亮虽然手握重权,但始终对自己尊敬有加,安心做了多年太平天子。刘禅也清楚诸葛亮北伐是一心为公,我们有理由相信,刘禅的心情是发自肺腑的悲痛。

尚书仆射李福急速赶往五丈原一线,询问诸葛亮后事安排:

丞相百年之后,谁可当之?

公琰(蒋琬)可也。

公琰百年之后谁可当之?

费文伟(费祎)可也。

费祎百年之后呢?

诸葛亮心说你还有完吗?我这都快咽气儿了,您差不多就行了。

诸葛亮没有再回答,对于蜀汉举足轻重的人物,诸葛亮指定了两位合格的继任者,也算“后知五十载”了,五十年以后的事,咱就别再难为丞相了。

事实也证明了诸葛亮的回答,费祎遇刺身亡后,蜀汉真正开始走向了下坡路,或许诸葛亮预见到了这一天,他也深知费祎之后,蜀汉已无人才可用。但一生致力于兴复汉室的理想,他不愿意面对那个未来,所以才选择了沉默吧。

诸葛亮病重之际,东吴孙权三路进攻受挫,已经撤军的消息也传到了五丈原一线。这对于病重的诸葛亮来说,又是一次沉重的打击。

公元234年,蜀汉丞相诸葛亮带着未竟的事业,无尽的遗憾,病逝于五丈原,时年五十四岁。

公元181年生于山东琅琊,一生转战大半个中国,蛰伏于草庐,心系于天下;赤壁之战留下了他智激孙权的佳话;荆州的苦心经营,有他忙碌的身影;治理蜀汉,百姓路不拾遗、夜不闭户,有他的呕心沥血;平定南中,孟获发出了“公,天威也,南人不复反也”的真情流露。

白帝托孤,君臣立下了坚如磐石的诺言:君才十倍曹丕,必能安国,终定大事。

臣敢竭股肱之力,效忠贞之节,继之以死!

诸葛亮兑现了自己的承诺,他死在了属于他的舞台上,北伐一线。

相对于雄姿英发的周瑜,提出榻上策的鲁肃,乃至曹操欲托付以后事的郭嘉,诸葛亮在那个年代也算长寿了。

但这也要分和谁比,相比于超长待机的张郃、熬死了曹家三代皇帝的司马懿,还有在演义里从黄巾起义一直活到蜀汉灭亡,活了应该有一百岁的廖化,上天为什么不再借诸葛亮五百年?

现代化的今天,我们不相信命理、定数。但客观的说,诸葛亮的死因到底是什么?结合史料和我本人的一些推理,我们尽量还原历史的真像。

首先来说,诸葛丞相得的肯定不是心梗、脑溢血等来不及交代后事就匆匆去世的急病。从自己病倒,送信去成都,再到后主派人赶到一线询问病情和后事安排,没有个十天半个月完不成。

第二,没有明确的记载诸葛丞相出现了何种症状,诸如发烧、器官病变、疼痛。诸葛亮在生病期间,依然能从容做好撤退事宜和后事安排,说明没有任何一种疾病在折磨他的身心。

第三,东吴策应蜀汉北伐的全线溃败,对诸葛亮病倒乃至病逝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。从蜀汉政权建立、发展壮大,到之后的“受任于败军之际,奉命于危难之间”,见过大风大浪的诸葛亮,眼前这点小打击根本不算什么。

第四,诸葛亮的长子诸葛瞻出生于公元227年,能生出聪明健康的儿子,还在此后组织大规模北伐三次,局部北伐两次,这没有健康的身体、充足的精力支撑是不可能的。这也说明北伐期间诸葛亮没有出现衰老的迹象,诸葛亮的逝世并不能用“正常衰老,直至死亡”来解释。

就在北伐眼看要取得阶段性成果,乃至魏蜀双方此消彼长就要出现实力对比变化的关键时刻,诸葛亮病倒,逝世。那么诸葛亮的死因到底是什么?说说我个人的看法。

第一是基因,这个现代科学词汇。拿当代我们身边的人来说,您一定遇到过,这个家族有长寿的基因,那个家族有健康的基因。而有的家族,容易出现夭折、或者容易患上某种疾病。

这与营养、环境、医疗保障没有任何关系。放到古代,我们来看看司马家族的“八达”(注6),如果您觉得司马名懿老先生活到了72岁算那个年代的高寿,您再看看他的大弟弟司马孚。这位仁兄可是从公元180年的汉末活到了三国马上要归一统的前夕公元272年,那个年代活到92岁,哪是什么寿星,而是已经成精。

不错,司马家族长寿的基因,是天生自带的。虽然诸葛亮的54岁在那个年代已经让无数文臣武将羡慕,但在司马家族看来,就逊色的多了。

再说说我们身边很多人,没有任何疾病,突然出现衰竭而死亡的比比皆是,生命的基因,你身体细胞能分裂的次数,直接决定了生命的长短。

很多读者还会有疑问,很多人生下来就是病秧子,活七老八十的也有好多啊。这就引申出了诸葛亮的第二个死因。

打个不太恰当的比喻,人一出生,好比一个煤气罐。有的罐出厂严格,气装的满,有的罐被偷工减料,只装了半罐。如果消耗量相同,肯定满罐的使用时间长。同理,如果知道自己天生“一瓶子不满”,省着点用,没准也能和满罐的一起“寿终正寝”。

笔者的一位忘年交,有一次闲聊,谈到人的身体健康。他提到了自己的亲姐姐,70多的老太太了,高级工程师,上午还在审图纸,下午就毫无征兆的痴呆了,谁也不认识了。

我当时感叹,都这岁数了,在家含饴弄孙不好吗?当司马懿从蜀汉派出的使者口中得知,诸葛亮“早起晚睡,非常勤奋,军中凡是二十杖以上的责罚,他都要亲自过问,吃饭倒是不太多”,便断定诸葛亮命不久矣。每个人生命中的基因就那么多,提前消耗了,就真的用完了。

这也引申出了诸葛亮的第三个死因,我这位忘年交的亲姐姐,干嘛不早早享受退休生活呢?原因只有一个,她太爱这份事业了,爱到没有了普通人的柴米油盐。

诸葛亮就是这样的敬业。首先,从他晚年得子的情况看,诸葛亮想必不会妻妾成群。而对于自己正妻黄氏,恐怕二人精神上的交流更多。在古代允许一夫多妻且有这个条件的情况下,诸葛亮显然没把主要精力放在这方面。

其次,丞相有什么别的爱好吗?翻看诸葛亮写给儿子的《诫子书》:君子之行,静以修身,俭以养德,非淡泊无以明志,非宁静无以致远。我们不难看出,诸葛亮平时的生活,一定非常简朴,乃至寡淡。

抽烟、喝酒、烫头在那个年代,不是还没传入中国,就是吸引不了诸葛丞相那颗淡泊的心。

今天的我们,站在上帝视角,试想一下,如果诸葛亮有点生活爱好:每天辛苦之余,刷个手机调剂一下身心,或者眼看此次北伐进展不利,盼着回成都后泡个茶馆打打麻将。哪怕好一口重庆火锅肥肠小面,在一线辛苦之余的他,见到自己心爱的美食,从唾液到肾上腺素的分泌,一开心再活个三年五年也不是没有可能。

但是,那就不是诸葛亮了。面对事业,他有理想,有信念。讲原则,讲规矩。对蜀汉政权,他虽然大权独揽,却始终大公无私。面对生活,他不贪财、不好色,从不追求享乐主义,也没有任何不良嗜好。

历史上的诸葛亮,留给我们的就是这样一个完美的形象:他是一个淡泊名利的全国劳模,更是一个没有任何缺陷的道德模范。

大文学家苏轼曾经说,读《出师表》不哭者,不可谓之曰忠。

尽管,诸葛亮的忠,是依托于古代封建社会打造的“君君臣臣、父父子子”的带有局限性的思想品质。但诸葛亮留给我们的光辉典范,于当代,于今后,于我们为人处世、履行社会责任,仍然有特别积极的示范作用。

写诸葛亮北伐的文章,到此已是第六篇了。作为一个自认为严肃的历史爱好者,三国迷,我永远秉持客观公正的态度,从来不掺杂任何个人喜好。

在分析北伐的数篇文章中,我为作战英勇、服从命令、不计个人得失的张郃脱帽致过敬。为司马懿的隐忍、坚强和出色的军事指挥能力点过赞。乃至儿时深恶痛绝的“小人”吕蒙,他谋取荆州时所有细致、严谨、天衣无缝的安排,我佩服的五体投地。

但今天,丞相走了,我有点伤心。

虚负凌云万丈才,一生襟抱未曾开。

如果有机会,还是在秋天,等五丈原的庄稼熟了,请纳下我的三杯素酒,一缕香烟。

分析蜀汉北伐的文章,随着诸葛亮的故去,按说到此完全可以收尾了。

但在写作过程中,我也一直在思考,明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,蜀汉为什么要北伐?他们到底在追求什么?

后世的研究学者认为,蜀汉的北伐,无非是以攻为守、转移国内矛盾、拖延曹魏的发展建设,为自己的生存抢时间。

事实是他们也做到了,据《三国志·杨阜传》记载,曹魏“十万之军,东西奔赴,边境无一日之娱;农夫废业,民有饥色”。

但是,支撑蜀汉北伐的动力,难道仅仅是为了苟延残喘,勉强续命吗?仅仅是某些人为了建功立业,加官晋爵,名垂青史吗?

诸葛亮的北伐,留给我们的或许还有更重要的东西。

几十年前,当我还是个中学生时,就听到过这样荒谬的说法:像诸葛亮、岳飞、袁崇焕这些人,都是阻碍历史进程的人。明明是弱小一方,如果放弃抵抗,得减少多少伤亡啊!

说这种话的人,难道不该被鞭笞吗。

我想说的是,我们中国人从古至今,除了生存、生活、繁衍、发展,还有更高的精神追求。蜀汉北伐留给我们的,是一种抗争的精神,执着的信念:

因为有了蜀汉的北伐,中国人骨子里天生自带一股死不认输的倔强。遇到困难,永不不畏缩。遇到挫折,永不气馁。遇到跌倒,永远有站起来的勇气。

这种精神信念,并没有因为时间的流逝而消失,而是不绝如缕,在一个又一个伟大的灵魂之间接力,此起彼伏,撑着我们泱泱大国的精神魂魄,直到现在,直到永远。

《致诸葛丞相书》——改编自歌曲《梦在燃烧》

有缘有情有义,肝胆相照

历史功过是非,任人评晓

不鸣则矣,一鸣动九霄

不出则矣,一出比天高

借风借火借箭,羽扇轻摇

问鼎三足怎落脚?隆中对分晓

荣辱兴亡,皆一肩挑

北伐的梦,永远燃烧

只盼来日登蜀道

再续《出师表》

诸葛亮走了,蜀汉的天塌了吗?继任者的表现如何?北伐的大旗将由谁来扛起?我们将在后面的文章中继续与大家探讨。

#坚持每日读史#

我是器与不器,都是人生。爱玉,爱历史,爱生活。希望与您分享更多的知识和有趣的话题。

注1:流马,木牛的升级版。由诸葛亮亲自设计的用于运输补给的交通工具。目前官方最认可的说法是二者均为独轮手推车。较之木牛,流马体积更小巧,更适于崎岖狭窄的道路,运输效率也不比木牛低。

注2:在这方面,蜀汉比较有代表性的官员是黄权。刘备兵败夷陵,黄权在江北防备曹魏,因为归路被截断,黄权又不能降吴,只好投降曹魏。曹丕对黄权非常赏识,对其加官进爵,对此,有人传言刘备吃醋了,把你成都家小都杀了,黄权根本不信,他说他相信刘备的人品。

后来谣言不攻自破,听闻刘备去世,曹魏举国上下一片欢腾,黄权没有为了避嫌而参与庆祝,而是表现得闷闷不乐。这一切都与蜀汉对待曾经的下属十分宽容有关。

注3:九品中正制,

所谓中正,就是掌管对某一地区人物进行品评的负责人,也就是中正官。而品评的结果将是朝廷任命大小官员的唯一标准。这是曹丕在黄初元年采纳陈群建议推行的官员任命制度。该项制度看似民主,实则由世家大族把持,各大族之间相互推荐对方的人才,形成了官员世代家族传承,互相成为了中正的“托儿”。

注4:蜀锦是

自汉代至三国时期生产的特色织锦的总称。四川古称“蜀”、“蜀国”和“蚕丛之国”,这里桑蚕丝绸业起源最早,是中国丝绸文化的发祥地之一。三国时期,诸葛亮设"锦官"管理织锦产业,使蜀锦有了很大发展。形成了“历代尚未有锦,而成都独称妙,故三国时魏则市于蜀,吴亦资西蜀”。蜀锦在当时不仅是对外贸易的商品,而且也是军费开支的来源。

注5:

无当飞军是蜀汉后期主力之一,是诸葛亮在平定南中后,利用当地蛮夷兵源,所组建的一支部队,战斗力极其强悍。无当飞军的第一任统帅是王平,最后一任统帅是张嶷。

注6:

司马八达,指东汉末年河内名门司马家族兄弟八人,因其兄弟八人的表字皆有“达”,比如司马懿字仲达,于是并称为“司马八达”。

发布于:天津市

我的网站